产品中心product

大方巾
真丝床品
真丝睡衣
礼盒套装
长巾
中方巾
小方巾
真丝围巾
真丝领带
蚕丝被
法国系列
真丝旗袍
领带系列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要资讯

股市冲破十年新高,华为依然坚持不上市,为什么?


​不上市的华为,却打败和超越了众多上市的通信巨头:爱立信、思科、朗讯、阿尔卡特、诺基亚、摩托罗拉、中兴通讯......这是为什么?


资本或许是最没有温度的动物,也是最缺乏耐心的魔兽。资本市场都是贪婪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上市成就了华为的成功。


近期,中国股市创下十年新高,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大关,资本市场正上演着一场狂欢盛宴。寒武纪、比亚迪、宁德时代、赛力斯、长电科技、润和软件、拓维信息、软通动力……这些行业巨头华为概念股在资本浪潮中乘风破浪,股价节节攀升。


唯独华为,这个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在使用其产品和服务、年营收突破8000亿元、拥有20多万名员工、综合实力排名全球通信行业第一的世界科技巨头,却始终保持着令人费解的沉默。


01 

不被人理解的全球顶级企业中的异类



资本市场的喧嚣从不是华为的战场,任正非用三十年的战略定力诠释了:真正的强者,不需要向资本证明自己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显示,作为一家百分之百的民营企业,华为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唯一的一家非上市公司


华为排名跃升至第96位,在众多上市公司中,它像一座孤傲的山峰,不与群山争高低,却自有其巍峨气势。


当所有企业都在追逐资本盛宴时,华为选择了另一条路——不上市在资本洪流中显得格外耀眼,成为全球顶级企业中的一个“异类”。


2025年8月29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半年报:实现营收4270.39亿元,同比增长3.95%;净利润为371.95亿元,同比下降32%;研发投入高达969.50亿元,同比增长9.04%,占营收比例达22.7%。


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企业不为短期利益所动的战略定力,更是一种超越资本逻辑的价值选择。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表现如果发生在上市公司,必定引发股价暴跌和股东集体声讨。然而华为却依然我行我素,坚持巨额研发投入。这一比例让苹果(6.8%)、三星(8.2%)等科技巨头相形见绌。


华为为什么对上市说“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智慧和价值选择?


02 

逆势而上的华为:不上市却更强大



当全球其他企业追逐IPO、增发、并购重组,享受资本带来的巨大红利之时,华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2025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我们不会为短期利润牺牲未来。华为的决策始终基于10年、20年的长期战略,而非季度财报。”


这种战略定力来自于华为独特的股权结构。截至2024年12月,华为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达13.9万人,占总员工数的78.4%。而创始人任正非持股比例仅为0.65%,其余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持有。这种独特的架构,让华为避免了上市企业常见的股权稀释和控制权之争。


更令人惊叹的是华为的激励机制。华为2024年年报显示,每股分红达到2.86元,分红总额高达856亿元,创历史新高。以一名20级高级工程师为例,持有50万股,2024年仅分红就能获得143万元,加上工资和奖金,年收入轻松突破300万元。


即使是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根据学历和能力不同,起薪也在25万-45万之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激励力度,让上市公司标准的股权激励方案相形见绌。这种让奋斗者得厚报的机制,远比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更具吸引力。


在市场表现方面,华为手机在2025年第二季度以1250万台的出货量和18.1%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鸿蒙智行累计交付突破90万辆,连续14个月高居中国汽车品牌成交均价榜首。这些成绩,都是在不上市的情况下取得的。


03 

上市的双刃剑:融资便利与资本绑架



上市确实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好处。最直接的就是融资渠道的拓宽——通过IPO和再融资,企业可以获得大量发展资金;通过股权激励,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通过上市地位,可以增强品牌公信力。


但上市也有致命的弊端:上市公司必须定期披露财务数据,承受股价波动压力,满足股东对短期回报的需求。这些压力往往导致企业追求短期业绩,损害长期发展。


相对于虚拟经济带来的短暂惊喜,任正非更喜欢踏踏实实地做实体经济,那些虚拟的股票估值对他来说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经济数字而已。任正非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市场都是贪婪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上市成就了华为的成功。股东是贪婪的,钱要从客户身上来,勒索客户多了,客户迟早会明白。华为不上市,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为客户服务好,赚合理的钱。”


更为深层的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上市公司股东收益与公司业绩经常出现背离。在股市行情好时,即使公司基本面没有改善,股价也可能被机构资金推高,股东可以通过减持获得超额收益;而在股市低迷时,即使公司业绩持续增长,股价也可能长期被低估。


A股市场曾经长期在3000点左右徘徊,大量优质公司的价值被市场低估。这种股价与业绩的背离,使得上市企业管理层往往不得不分散精力关注股价波动,而非专注于企业长期发展。


所谓小富快跑,暴富跌倒。很多公司上市后不到两年,公司就开始盲目扩展,业绩变脸,甚至一路下滑。国内外的惨痛案例比比皆是:


摩托罗拉投50亿美元的铱星计划失败后,资本市场用脚投票,使公司从此走向了衰败;


美国安然公司(Enron)因财务造假而破产,是上市公司追求股价表现而造假的极端案例;

·

雅虎公司作为曾经的互联网巨头,在上市后逐渐迷失方向,最终被收购;

·

瑞幸咖啡22亿财务造假,从纳斯达克神坛跌落,创始人陆正耀被永久禁止担任上市公司高管;

·

乐视网上市后疯狂扩张,最终资金链断裂,贾跃亭远走美国转行造车

·

万科曾遭遇宝能系恶意收购,创始人王石一度面临出局危机

·

某知名家电企业上市后,创始团队因股权稀释最终失去公司控制权

·

新东方的俞敏洪在新东方上市后就曾多次表示后悔上市,并形象地比喻说,上市就像你娶了一个你完全把控不住的女人一样,很难受。


04 

不上市的华为,反而发展得更好



华为不上市不仅没有阻碍其发展,反而促进了它的成功。让我们用数据说话:


1987年成立至今,华为保持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2000-2024年间,华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以上,这种长期高速增长在企业发展史上极为罕见。


即使在2019年以来美国持续打压的情况下,华为仍然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2023年,华为营收突破7000亿元大关;2024年达到8621亿元,同比增长22.42%,再创新高。


华为的净利润率长期保持在7%-9%之间,高于许多通信设备企业。同时,华为在全球研发投入排行榜上一直位居前列,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179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0.8%,这一比例在全球大型科技公司中绝无仅有。


华为的成功证明了:不上市的企业完全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并通过内部管理机制设计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


华为轮值董事长兼CFO孟晚舟在2024年财务报告发布会上指出:“华为通过自身积累和员工持股计划,解决了发展所需资金问题。我们不需要通过上市来融资,也不需要为短期利润牺牲长期战略。”


05 

华为不上市的深层原因:战略眼光与家国情怀



华为不上市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任正非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家国情怀。


任正非是一位具有卓越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怀抱着振兴中华、让中国人不再受外国人欺负的宏伟理想。这种不上市的战略选择,其核心就是为了抵御资本的短期诱惑,确保公司能心无旁骛地坚持长期主义,攀登自主研发的险峰。


华为创业初期九死一生,曾经困难到几乎要以75亿美元卖给摩托罗拉。这段经历让任正非深刻认识到:没有核心技术,永远只能受制于人。


正是这种战略远见,使华为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包括挺进芯片研发这一尖端领域。当美国对华为实施芯片制裁时,华为十年磨一剑,海思一夜转正,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幻想。


任正非曾直言:“猪靠得太近,都会互相咬;人和人靠得太近,也会互相争。我们不想被资本绑架,我们要做长期投入,可能三年、五年、八年、十年都没有回报


华为的一些竞争对手曾宣称,华为不上市可能会面临重大资金短缺问题。然而,任正非并不这样认为。在任正非看来,如果大量资本进入华为,结果必然会多元化运用,危害华为持续优化管理的进程。


任正非是这样解释的,华为今天这么聚焦管理,还做不到端到端打通多元化管理,我们更不适应多元化运用资本带来的一系列课题,还可能让这二十多年引进的管理被冲乱。


华为的“狼性文化”和“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价值观,与上市公司的短期业绩导向格格不入。如果上市,华为可能面临:员工股东一夜暴富,与“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理念矛盾;资本可能只看重短期利益,逼迫公司削减研发投入;必须定期披露敏感信息,削弱竞争优势。


实际上,伴随着华为的高增长,的确曾有不少资本运作机构希望华为能够上市,从而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对此,任正非强调,华为要保持自己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不动摇,一个很大的保障就是保持股权的独立,而非让企业股权受制于资本。这是因为资本的贪婪必将危及华为的文化内核。


相对于资本领域的热心,任正非形象的说法是,猪养得太肥了,连哼哼生都没了。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如果上市,随着股份的变现,那么大量的持股员工就会瞬间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当这些员工变成极其富有的既得利益者时,曾经的工作激情很可能会衰退,甚至队伍涣散,失去战斗力。


一个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很多年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率领一个投资团队访问华为总部,希望能为华为注入资本。此前,罗奇所到之处,企业高层无不热烈欢迎,超规格接待。


然而,任正非并没有亲自会见摩根史丹利的投资团队,只是派了负责研发的常务副总裁来接待。


事后罗奇有些失望地说,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


任正非听闻后的回应是,他罗奇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最小的我都会见他。罗奇带来的投资者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是卖设备的,就要找买设备的人。


应该说,任正非对待资本的这种态度,在国内外企业中还是很少见的。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曾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但我们从任正非的多次讲话中发现他几乎很少提到股东,提的最多的是客户、奋斗者、艰苦奋斗等。


不愿意上市的任正非坚持把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拿出来与员工分享,即便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他也尽力保证员工的收入不减,甚至高出行业水平。华为内部实行的全体员工持股、按贡献分红的获取分享制,反而比上市公司更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多年来华为员工股份的回报率保持在20%-40%之间,员工的收益相当丰厚。


华为员工在主人翁意识的支配下,都能做到与公司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它将员工与华为的关系从传统的雇佣关系升华为休戚与共的合作关系,员工把自己视为华为的主人,成功时举杯相庆,失败时拼死相救。而且在华为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


关于华为未来的上市问题,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与某运营商高层会谈时说,董事会二十多年来从未研究过上市问题,未来也不考虑上市,因为我们认为上市不适合我们的发展。


06 

知识雇佣资本:华为的“知本主义”哲学



除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战略定力,华为不上市的底气,更源于其一套独特的、超越传统‘资本主义’的企业哲学——知本主义”。


任正非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是由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共同创造的。其中,知识已然取代资本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


“过去是资本雇佣劳动,资本在价值创造要素中占有支配地位。而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雇佣资本。知识产权和技术的价值与支配力超过了资本,资本只有依附于知识,才能保值和增值。任正非这一洞见,从根本上解释了华为为何不上市却能持续发展壮大。


在华为,“知本”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实实在在的机制。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华为实现了“知识资本化”,让每个员工通过将一部分劳动所得转成资本,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正是华为能够赶超业界同行的原因之一。


华为坚持将年销售额10%以上的资金用于研发,研发员工占到员工总数的46%截至2024年底,华为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达1.24万亿元,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在蜂窝通信、音视频编解码等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居全球前列。这些凝结着华为人才智慧的知识产权,构成了华为最核心的资产,也是其不依赖资本的底气所在。


07 

华为成功的两大秘诀:方向正确与组织活力



任正非总结华为成功的秘诀有两条: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


方向就是战略。华为坚持的是长期在研发领域高投入、掌握自主技术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选择需要极大的定力和勇气,因为研发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长。如果华为是上市公司,很难想象股东会同意将每年20%以上的收入投入到可能十年后才能见效的研发项目中。


组织充满活力最重要的是人才团队充满斗志和奋斗精神。任正非不让公司上市,也不允许员工炒股,要求员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价值,进而获取收益。


这种文化保证了华为团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人才都去享受上市后股市带来的高额收益,谁还去艰苦奋斗呢?


华为的决策速度快,对市场反应敏捷,这也是不上市带来的优势。上市公司需要经过繁琐的程序和披露要求,往往错失市场机会。而华为能够迅速调动资源,在关键时刻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领域。


08 

启示与思考:不上市是一种战略选择



华为的成功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上市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路径,不上市也可能是一种战略选择。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所有企业都不应该上市。华为的特殊性在于其创始人的非凡战略眼光、独特的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以及它已经建立的替代融资机制和治理结构。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上市仍然是重要的融资渠道和发展路径。但对于那些有足够资金实力、重视长期战略、拥有独特企业文化的企业,不上市或许值得考虑。


华为案例最值得学习的不是不上市本身,而是它如何通过内部机制设计,解决了一般需要通过上市来解决的问题:资金问题、治理问题、激励问题。


在资本市场狂热时期,华为的不上市选择显得尤为清醒。它提醒我们:企业经营的本质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不是为股东创造股价上涨。华为用不上市的选择,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华为像一位沉稳的智者,用三十年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迎合资本的喜好,而在于坚守自己的价值;不在于追逐短期的利益,而在于投资长期的未来。



「海为管理观察」赋能有梦想的企业持续增长

关注「海为管理观察」,查看更多管理好文
    「海为管理观察」商业合作伙伴:
深圳万事利丝绸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1134413


[返回]   
上一篇:无
  • 深圳万事利丝绸文化有限公司
  • 联系电话:4001134413
  •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泰然四路113号泰然科技园212栋768
  • 深圳万事利丝绸旗舰店
  • 联系电话:4001134413
  •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泰然四路113号泰然科技园212栋731(万事利国礼丝绸馆)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万事利丝绸文化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粤ICP备17095577号【后台管理】